安徽巢湖蔣家河發源于銀屏山北麓,經裕溪河注入長江,與裕溪河在巢縣(今巢湖市)縣城東南約5公里處交匯,稱蔣家河口。1938年5月12日,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一部在此打響了新四軍抗日第一仗并獲全勝,史稱“蔣家河口戰斗”。如今在蔣家河口矗立著一塊石牌,上刻葉飛將軍親筆題寫的“蔣家河口戰斗遺址”8個大字,記載了當年新四軍東進抗日首戰告捷的歷史功績。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活動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積極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抵抗日本侵略的號召,主動與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代表談判,達成了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協議。不久,這支紅軍部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1938年2、3月間,四支隊在司令員高敬亭的率領下,分別由湖北黃安縣七里坪、河南確山縣竹溝出發,到達皖西流波鎮一帶集結,待機東進敵后抗日。與此同時,日軍相繼侵占蕪湖、蚌埠、合肥、巢縣等地,駐扎該區的國民黨軍聞風而逃,紛紛潰退。日軍無惡不作,鐵蹄所至,燒殺搶掠,皖中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打擊日軍,挽救民族危亡,集結在皖西的四支隊,揮師東進抗日,于4、5月間抵達桐城、舒城、廬江、無為、巢縣等地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四支隊九團最先進入廬江盛家橋、巢縣槐林嘴一線。該團指戰員大多是經過3年游擊戰爭鍛煉的老紅軍,雖人數不多,裝備差,但政治堅定,作風頑強,軍事過硬,以敢打大仗、善打惡仗著稱。為了尋找戰機打擊日軍,九團于5月初將部隊推進至銀屏山。銀屏山方圓百里,山嶺險峻,樹木繁茂,東臨裕溪河,西靠巢湖,是部隊隱蔽和出擊的好地方。
九團到達銀屏山后,團政委高志榮即派偵察員深入察訪,了解敵情。他們從當地百姓那兒獲悉,自巢縣淪陷后,日軍經常下鄉“掃蕩”,蔣家河口一帶是他們常出沒的地方。蔣家河口距離銀屏山不遠,河堤上雜草叢生,水邊蘆葦茂密,十分有利于部隊隱蔽,是一個伏擊殲敵的理想之地。高志榮決定在此設伏,讓侵略者嘗嘗新四軍鐵拳的滋味。為了解掌握敵情,高志榮讓偵察員化裝到蔣家河口暗中偵察了3天。通過反復偵察,他們掌握了敵人的活動規律:日軍每天上午8、9點鐘都乘一兩艘汽艇或木船,人數為10至30人不等,從巢縣縣城出發到蔣家河口一帶騷擾,在附近村莊搶掠家禽和財物后當即返回。由于從未遇到過抵抗,其戒備十分松懈。
經過周密偵察和充分研究,設伏蔣家河口殲敵的作戰計劃很快確定下來。5月11日傍晚,九團二營四連、六連和團偵察隊像一把利劍直插蔣家河口。5月12日拂曉,指戰員們按預定計劃完成了設伏:偵察隊埋伏在河口右側裕溪河堤岸一線蘆葦叢中,負責從正面截擊;四連二排埋伏于河口東側河堤樹叢中,擔任火力支援;六連一排配備一挺輕機槍潛伏在河口西側靠近巢城方向,阻擊巢縣增援之敵。
上午8時左右,巢縣縣城方向的河面隱約出現兩條汽艇,指戰員們知道敵人已經出動。這時天氣晴朗,河面上沒有來往船只,岸上也不見行人。汽艇漸漸駛近,戰士們已能清楚地看到日軍頭上的鋼盔和步槍上閃亮的刺刀。汽艇靠岸后,毫無防備的日軍一個個倒背著槍,“嘰里呱啦”大搖大擺地上岸。見此情景,設伏的新四軍個個把牙齒咬得咯咯作響。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戰士們手中的機槍、手榴彈一齊怒吼。日軍被這突如其來的襲擊打得措手不及,企圖后退搶占汽艇,但汽艇已被手榴彈炸了個底朝天。日軍困于水中,被動挨打。戰斗干凈利落,僅20分鐘就全殲了20多名日軍,新四軍無一傷亡。戰斗結束后,躲在蘆葦和樹叢中觀戰的當地農民從四面八方跑來,紛紛向戰士們祝賀,還從家里找來漁具,幫助新四軍打撈出十幾支步槍和一挺輕機槍。
蔣家河口戰斗是新四軍組建后在抗日戰場上打的第一仗。首戰告捷,軍威大振,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激勵了皖中人民的抗日熱情,增強了新四軍廣大指戰員堅持敵后抗戰的信心。5月15日,《新華日報》率先公布了這一消息。蔣介石獲悉后也于5月16日向葉挺、項英發出“貴軍四支隊蔣家河口出奇挫敵,殊堪嘉慰”的電文,嘉勉新四軍抗日健兒。(轉自于安徽學習平臺,如有侵權,請予以聯系。)

蔣家河口戰斗遺址紀念碑(現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銀屏鎮岱山行政村境內)

指揮蔣家河口戰斗的新四軍四支隊九團政委高志榮(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