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前身是中文系,創辦于1978年,是學校最早的系(部)之一。2022年8月設立文學與傳媒學院,學校語委辦、普通話測試站掛靠學院。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4人,博士28人;現有漢語言文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廣播電視學4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1199人。學院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堅持以文化人、創新發展,秉承中文傳統,堅守師范本色,彰顯傳媒特色,努力建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區域一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
堅持黨建引領,筑牢立德樹人政治根基
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發揮黨建思政工作優勢,突出本科教育教學中心地位,堅持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進一步深化“三全育人”,扎實推進“五育并舉”,著力培養兼具文學底蘊和傳媒素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院推行1552黨建工作法,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實施“政治統領、安全責任、凝心鑄魂、固本強基、創新發展”五大工程,打造有高度、效度、溫度、力度、亮度的“五度”基層黨建,推動黨建與業務雙提升。學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系,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持續推進“五育并舉”落實落地。近年來,學院獲得省級樣板支部、校級優秀標桿院系、校級優秀基層黨組織、校級“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首批試點單位、就業先進集體、優良學風學院等榮譽;建成3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完成2個省級課程思政課題研究;獲“我心中的思政課”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長視頻組一等獎1項,獲安徽省第二屆大學生講思政課二等獎1項,獲2024年高?!叭恕本C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計劃項目“高校原創文化精品”項目立項1項。
強化師資建設,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學院致力于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服務學生成長成才?,F有安徽省教學名師2人,安徽省模范教師1人,安徽省教壇新秀7人,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安徽省教學創新團隊2個。近三年,引進教授2人,引進青年博士15人,晉升高級職稱8人,晉升教授二級1人。1人獲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1人獲安徽省本科師范院校教師智慧教學大賽二等獎,3人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安徽賽區三等獎。同時,學院廣泛聘請專家學者、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等擔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和兼課教師,教師隊伍總體結構不斷改善,教師隊伍綜合能力不斷增強。

強化專業建設,加強人才培養改革力度
學院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堅持強基礎、重實踐、促融合、鑄特色,積極探索實踐具有文學底蘊和傳媒素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加強學科專業內涵建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實現專業性質調整,獲批省級“傳統專業改造提升項目”,并納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網絡與新媒體為省級“六卓越一拔尖”建設專業;廣告學為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專業;廣播電視學為省級特色專業。學院充分發揮課程建設“主陣地”、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近三年獲批省級課程建設類項目10項;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育優秀教學成果,《新文科建設與應用型高校文科專業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獲批省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文史哲融通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獲批省級“四新”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探索》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產教融合+校企共建”模式下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基于“校媒合作”的地方應用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堅持能力導向,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效
學院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突破口,強化“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教育理念,實現教學模式從注重知識傳授的“以教為中心”到以能力培養的“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近三年學生在學科技能競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3項,國家級二等獎24項,國家級三等獎45項,獲省級一等獎180項,二等獎350項,三等獎650項。獲第十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級三等獎1項;獲“互聯網+”大賽省級銀獎3項。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5項,其中國家級10項,省級12項,校級13項;獲得“皖維科技創新孵化基金”項目立項資助24項。

深化產教融合,持續激發協同育人活力
學院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骨干企業、中小微創業型企業緊密協同,組建校企合作產學研基地和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積極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在教學中有效融入“互聯網+”、大藝展、鄉村振興、大廣賽等賽事及政府企業實戰項目案例庫,實現教學與行業無縫對接,為學生提供真實職業情境,實現全流程多維實踐能力培養。通過產學研合作與政府、高校和企業形成協同機制,共同推動應用型專業建設,持續激發多主體聯動協同育人活力。


深化科教融匯,促進科研成果反哺教學
學院堅持成果導向,注重提升科學研究實效。在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兩個一級學科下,凝練6個學科方向,依托安徽文藝研究中心、融媒體研究與實踐中心兩個平臺,打造“湯山文學講壇”“湯山傳媒講壇”兩個學術品牌活動,常態化邀請學界、業界專家學者來院講學,促進學術交流,營造學術氛圍,培養學生學術素養。近5年來,學院教師主持省部級以上縱向科研項目34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出版教材5部。獲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2人次,市廳級科研成果獎10余人次。教師科研成果被中國作家網、民族文學學會、小說評論等媒體轉載推介十余次,被《賈平凹研究資料》《建構新時代文藝評論的話語體系》等著作全文轉載。學院遴選優秀學生參加地方文化傳承發展、互聯網傳播與輿情研究、影像文化與數字傳播、融媒體產品研發等科研團隊,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近三年,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發表論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近三屆畢業論文(設計)依托指導教師科研項目的有50余篇。

彰顯特色亮點,服務安徽文藝高質量發展
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和省委關于“增強安徽文化歸屬感,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碧栒倥c要求,依托“安徽文藝評論(巢湖學院)基地”平臺,與安徽省文聯合作,集聚研究力量,形成現當代文學研究與現場評論、安徽古代文藝文獻整理與研究、安徽藝術批評與傳媒研究三個研究方向,致力于服務安徽文藝高質量發展、服務文藝皖軍再出發,探索建構文藝研究與批評的“安徽路徑”,助推新時代“皖派學術”發展和文化強省建設。近年來,學院舉辦皖籍作家作品研討會、皖籍作家進課堂活動數場;教師發表安徽文藝研究相關論文20余篇,出版相關專著2部;1名教師當選為中國小說學會理事,2名教師當選為合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下一步,學院將繼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定“立足合肥市、扎根環巢湖、服務安徽省、融入長三角”服務面向,積極應對新挑戰和新機遇,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育教學環境,不斷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文/施小瓊 圖/李陳 初審/王宇明 部門審核/彭正生 發布/李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