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照,男,漢族,1996年6月生,河南省信陽市人,電子工程學院2015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1班學生。在校期間曾獲得安徽省第十二屆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車競賽二等獎等多個獲國家級和省級比賽獎項,連續(xù)三年獲校級獎學金。2019年研究生考試中,考取河海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yè)研究生。

由于專訪的需要,在正式接觸前我就拿到了張光照學長的簡介,他的資料讓我不禁感嘆:“這就是理想中的大學生啊!”且不說各種獲獎記錄、各種證書、各種實踐經(jīng)歷在一張狹小的A4之上排得滿滿當當,單是他四年來名列前茅的專業(yè)成績,就足以讓許多同齡人羨慕!我知道,我即將面對的是一位全面發(fā)展的“大神”!
與張光照學長約見的地方是學校內(nèi)的一間奶茶店,和平日的情景不同,畢業(yè)季的小店里坐著的都是三五成群、正在忙著畢業(yè)設計的學長學姐們。當我為此時的叨擾向他表示歉意時,張光照微笑著說:“沒事兒,上周回到學校把它完成了。”一周的時間就完成了畢業(yè)設計!到底是深藏不漏的“大神”,還是臨時抱佛腳的“學渣”?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的交談在他自信的言語中開始了。
三年歷練:沒有人天生就是高手
或許是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人認為考研就是死記硬背——只要知識點背好,答題技巧用好就行。對此,張光照直言不諱地說:“實驗室待的時間不長,理論公式再熟悉也沒啥用。”他解釋道,工科生的考研除了基本科學理論扎實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實際操作經(jīng)驗,如果沒有長期動手的經(jīng)歷,筆下也不可能交出令人滿意的考研答卷。
如今作為研究生考試的“過來人”,張光照回首起自己的大學生活,最感激的就是在電子創(chuàng)新協(xié)設計協(xié)會度過的三年科研時光。原來,院系出于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對于電子創(chuàng)新設計協(xié)會十分重視,撥給專門的實驗場地和實驗經(jīng)費為熱愛科研的學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近幾年來,從這個協(xié)會走出了很多獲得省級、國家級獎項的優(yōu)秀團隊和個人。如果說張光照是一顆種子,那么在很大程度上,電子創(chuàng)新科技協(xié)會便是他成長的土壤。
“剛開始接觸只是覺得那些儀器和設備很‘高大上’,讓人心里癢癢地想去操作,可沒想到這一癢就是三年。”張光照笑道,在協(xié)會的日子其實就是在實驗室的日子,很多人覺得實驗室是冷冰冰的,但是對于他來說,卻有滿滿的歸屬感。三年中,張光照只要有時間就往實驗室鉆,專業(yè)課上有聽不懂的理論怎么辦?沒事,去實驗室驗證一下就能明白;老師提出的課題該怎么實施呢?沒事,去實驗室走一遍流程就能基本掌握;對于同學提出的問題解答不清楚怎么辦?沒事,帶他去實驗室現(xiàn)場操作即可……每個周末,張光照都會在實驗室里學習,在這個“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最便捷的地方,張光照獲益良多,“在實驗室里想問題是事半功倍的,只要我看到實驗室中的一切,哪怕有難題不能攻克,內(nèi)心也會十分安穩(wěn),不會浮躁。”據(jù)他說,有時候一些難題整晚都不能攻克,于是就在實驗室的桌子上趴一晚上,靈感往往在第二天一早就進入了腦海里,他稱之為“科學中的神秘力量”。其實張光照明白,哪里有什么“神秘力量”,不過是勤奮思考的結(jié)果。
一次次的理論驗證,一點點的設想實施,一場場的失敗重來,張光照從一個當初對實驗室充滿新鮮感的菜鳥學弟,成長為后來熟練掌握各種實驗器械的學霸學長;從一個跟著老師和學長們“打雜”的新手,歷練成后來省級、國家級項目團隊的負責人,在砥礪自我的道路上,張光照的腳步堅實地向前邁進。
而作為協(xié)會的“三朝元老”,張光照反倒有些遺憾地說:“每年協(xié)會面向大一新生招人的時候,報名的都有四五百,但到了后來都只剩下了十幾個。”去年,張光照因準備考研離開協(xié)會時,協(xié)會內(nèi)2015級的會員連張光照在內(nèi)只有十五人,可愿意留下并且踏實鉆研了三年的都是精英!也正是這十五人幾年來為學校扛回了省級、國家級眾多賽事的獎杯!張光照也正是在三年的歷練中完成了他的蛻變,他說,以前很羨慕那些在考研中幾個月逆襲便能上名校的,但總覺得他們還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里面,而如今談起這些,張光照的話更像是自我描述:“沒有人是天生的高手,那些最后能夠一鳴驚人的,都必在無數(shù)個孤獨的夜晚縱情歌唱過!”
檢驗自我:每一次比賽都是對努力的答復
2017年上半年,張光照還是大二,但此時他已在帶領(lǐng)團隊參加全國智能汽車競賽。作為張光照參加的第一次全國性賽事,同時也是他第一次以負責人的身份參賽,張光照對這次比賽印象深刻。
“當時專業(yè)課比較多,大二正是專業(yè)課集中的時候,準備比賽的那段日子,每天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張光照拿出了他當時的時間表,上面密密麻麻寫著每天的日程,其中不乏“11:40-11;45,到實驗室”“12:30-12:35,吃飯”“23:55-0:00,工作安排”這樣簡略而精確的記錄。課上學習,課下科研,張光照坦言,那段時間是處于超負荷的狀態(tài),有時候呆呆地看著實驗室運轉(zhuǎn)的機器,覺得自己也像機器一般周而復始地工作,然而,時間的緊迫不容許他有更多的遐想,機器一停,立馬就要記錄數(shù)據(jù),反復驗證,差缺補漏。與一些理化實驗仍有區(qū)別,工科的實驗更多的像是在蒙著眼睛鋪路,有時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失誤,就會達不到預期效果,一旦進入檢查環(huán)節(jié),就意味著手頭的工作停止,對照方案對每一管電路、每一串代碼、每一組數(shù)據(jù)進行地毯式排查,比賽的時間不允許他們有犯錯的機會,只能投入十二萬分的精力,確保一次成功!由于任務繁重,張光照和他的團隊忙到夜里一兩點鐘已是常事,早晨來不及洗漱用餐就跑到教室開始理論學習,這個在旁人聽起來就覺得心疼的“往事”,卻讓張光照的嘴角輕輕上揚,他打趣地說:“不經(jīng)一番寒徹苦,哪得梅花撲鼻香啊。哈哈!”在超負荷的狀態(tài)下久了,超負荷“待機”也就成了常態(tài),憑借團隊“拼命三郎”的干勁和嚴謹精鉆的態(tài)度,張光照首次出征便捧回了省賽二等獎的獎杯!
實驗室的日子在機器的運轉(zhuǎn)聲中一天天過去,2017年下半年,剛剛步入大三的張光照接到了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的通知。相對于第一次參加國賽,張光照多了不少自信,可這次比賽的難度卻大大提升,對于團隊的考驗也加倍了。這場比賽和其他賽事不同,電子設計大賽對學生短期科研攻關(guān)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要求很高,參賽作品的設計、制作、安裝、調(diào)試、包括運輸,都需要在四天三夜內(nèi)完成。“第一天上午接到比賽的題目我們就傻了眼,不是因為我們沒想法,而是因為我們少了材料。”張光照說,實驗的設計和軟件制造需要大量的消耗性材料,而這些材料是要根據(jù)公布的賽題進行準備,當時由于實驗的特殊性,需要的耗材不能短時間采購充足,繼續(xù)做?產(chǎn)品效果無法保證,放棄比賽?不能打消團隊的熱情。正在此左右為難的時候,張光照敲定了方案:從深圳采購耗材,用快遞空運過來,大家把實驗數(shù)據(jù)反復推敲驗證,考慮好可能有的突發(fā)情況,只等耗材一到,便馬上實施。
由于采購及時,第二天下午耗材就運到了實驗室,大賽設計得以照常推進。籌備比賽的幾個日夜,張光照和他的團隊可謂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實驗用水不合格怎么辦?再凈化!運輸車車門太小怎么辦?先拆再裝!張光照說,即使克服了重重困難使軟硬件按規(guī)定運行,可到了比賽時候還是有可能因為現(xiàn)場環(huán)境、設備、具體操作、損耗等等的原因達不到效果,既然是比賽,便不僅僅是要把團隊理念付諸實際,還需要順利地展現(xiàn)給大家看,一套套風險備案、一次次推翻重來、一回回臨陣決斷,張光照的能力一點點得到鍛煉和加強,相較于眾多的獎項榮譽,這樣的經(jīng)歷對于張光照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每一次比賽其實都是對自己前期努力的答復。”張光照說,他希望學弟學妹們不論是在大學里學習什么專業(yè),都要有意識地去參加一些較高水平的比賽,“玉不琢,不成器”,學會錘煉自己才能有進步。

智慧備戰(zhàn):我的計劃總是周全一點兒
張光照的考研想法并不是一時沖動、心血來潮,用他謙虛而自信的話來形容:“其實我四年就做了一件事——考研。”大一大二的時候就在不斷增強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教室里了解知識、在實驗室里感悟知識、在比賽中應用知識,漸漸地他意識到,理論水平和技術(shù)水平是相輔相成的,當實際操作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如果沒有更深入的理論研究,注定也是走不長的,對于未來,他希望但不僅僅是希望成為一名高級工程師,因為這不足以滿足他對于專業(yè)的熱愛,作為工科生,選擇攻讀學術(shù)型研究生并不占多數(shù),但對于張光照這樣希望通過提升理論水平增強自身技能的,他選擇的無疑是最佳途徑。
正式投入考研之戰(zhàn)是在大三的下學期,這也是經(jīng)過許多考研人驗證過最適合的時間節(jié)點,但與其他人不同,張光照并不是我們想象中“懸梁刺股”地努力,相反,他的考研備戰(zhàn)顯得輕松自然。“考研時我也是去圖書館學習,可我從沒有早上五點多出去占位子的經(jīng)歷,都是七點多起來,吃了早飯再隨便找個角落坐下。”在張光照看來,考研備戰(zhàn)時保證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與其在圖書館里強打精神、昏昏沉沉地學習,不如好好在宿舍里睡一天,因此考研的幾個月反而是他大學生涯里睡眠質(zhì)量最好的。如果不是知道他前幾年的經(jīng)歷,恐怕我會認為他的考研佳績只是因為聰明和運氣,但怎么能把尋常人的經(jīng)歷來類比眼前這么一位學霸呢?
在精力分配上,由于張光照的專業(yè)基礎(chǔ)已經(jīng)在課堂和實驗室里得到了長期的夯實,于是他將大量的時間都放在了數(shù)學上,各類模擬試卷、各種數(shù)學資料、歷年真題,張光照有條不紊地消化掌握,他不會在擅長的領(lǐng)域多花時間,但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提高成績的機會。“雖說考研的日子沒有那么艱苦,但是我卻是專心致志的。”這是張光照一貫的做事風格,干一樣專一樣,絕不三心二意。其實在張光照備考期間,學校有不少賽事團隊都想邀請他的加入,而有著豐富參賽經(jīng)驗和突出的專業(yè)能力的他,想要獲獎也不是難事,并且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可張光照通通拒絕了,“你對一件事情專心,它便也不忍心負你,想反,當你失去了這份真誠,也就不能指望它的饋贈。”這多少帶著些禪意的言語,伴著張光照睿智的眼神,聽來很是享受。
面試中,張光照和一些考生一起在考點待考,他不時聽到周圍考生的嘟囔:“今年數(shù)學題目變化太大,估計要涼。”“老師要是問一些操作的內(nèi)容怎么辦,這個我可沒背過啊。”“這專業(yè)課不行,復試調(diào)劑要換專業(yè)課怎么辦?”……張光照聽著倒是越發(fā)有自信了:數(shù)學是花了大精力投入的,答題狀態(tài)還好,出差錯的可能性不大;三年的實驗室生活也不至于讓他面臨語塞的尷尬;至于萬一要進行調(diào)劑,面臨專業(yè)課不同的問題,張光照早已做好了準備——在考研期間,他將復試要求的兩門專業(yè)課精研之后,把四年來專業(yè)相關(guān)的課程也都復習了多遍!平常多注重夯實專業(yè)基礎(chǔ),有了扎實的專業(yè)基礎(chǔ),再通過考前一個階段的精心準備,在考場上便能游刃有余。這是智慧者未雨綢繆的做法,同時也是能力者精益求精的追求。
采訪手記:記得采訪時他說自己大學生涯的三個暑假都是在學校的實驗室度過的,當我給他推薦一些暑期必去景點時,他笑著說:“留到后來吧,這幾個月還要工作呢!”原來,他已找好了實習的科研企業(yè),將在那里進行暑期鍛煉。這讓我很是敬佩,考研不是終點,考上也并不預示著人生的完美,這個樸實的道理在張光照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厚積薄發(fā),亦是水到渠成,生命永遠不會虧待任何一個砥礪自我、踏實向前的追夢人!(文/張梁 圖/受訪者提供 審/陳小波)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