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大家談】謝青: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勞動育人的創新模式與路徑探索
上海師范大學積極探索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路徑和勞動教育體系建設,將勞動教育融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提升社區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夯實黨建引領,探索社區勞動教育新模式
系統推進黨建工作與勞動教育工作在學生社區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勞動教育工作機制,推進勞動教育在學生社區走深、走實。一是加強組織協調,搭建勞動教育協同機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教務處指導,學生工作部(處)牽頭,學生社區組織,各部門緊密配合的協同管理機制。建立“以學校為主導、以社區為主要陣地、以學院為主體”的三級管理勞動教育工作體系。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勞動教育管理機制。2020年實施“勞動創造幸福”十大行動計劃,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提高勞動技能,提升勞動素養;2021年科學制定并出臺《上海師范大學關于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制定分層次的勞動教育內容。三是加強統籌謀劃,強化黨建引領機制。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空間,成立社區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社區非機動車引導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上千余次;設立黨員志愿服務工作站,提供電腦維修、軟件支持與專業知識服務,切實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勞動教育效能。
二、整合共享資源,構建社區勞動教育新場域
基于“一站式”學生社區下沉的多方力量,凝聚的多種資源,以專業化隊伍、科學化體系、多元化評價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貫穿勞動教育始終。一是推進勞動教育隊伍入駐社區。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勞動模范、杰出校友進駐學生社區,開展勞動教育專題沙龍活動60余場。成立社區尋訪勞動者小組,引導學生與社區管理人員、宿舍樓宇管理人員進行深入交流。二是科學構建社區勞動教育課程。打破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專業職業邊界,推動勞動教育融入“三個”課程建設,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必修”課程建設,開設32學時;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內外實踐課程建設,開展“社區勞動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勞動教育大課堂”;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建設,組織師范生前往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評選活動。三是完善社區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開發汗水銀行小程序,動態化、可視化記錄學生勞動實踐過程和完成情況。四是搭建社區勞動體驗空間。結合學院“人工智能+勞動教育”品牌,成立社區創新勞動體驗空間。設立學生社區勞動體驗館,以情景劇排演、主題路演等方式集中展示學生勞動科創成果。設置垃圾分類體驗館,集中展示學生的科創作品和藝術作品,推動勞動教育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
三、堅持以生為本,打造社區勞動教育新樣態
圍繞服務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實施社區勞動教育“三導計劃”。一是實施思想引導,發揮學生主體功能。組織開展社區勞動教育大討論,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區治理融合發展,促進勞動教育“入腦入心”。二是實施行為疏導,推進學生自我教育。組織全校學生開展“日日清、月月凈”大掃除,引導學生參加“影子計劃”,體驗規范車輛擺放、公共區域保潔等勞動。設立平安社區志愿服務隊,每晚2小時在學生社區安全巡視,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三是實施專業教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在社區舉辦勞育小課堂,幫助社區學生提高專業技能和勞動素養。組織近三萬余名學子參與“最美寢室”評比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挖掘特色勞動,創新社區勞動教育新舉措
將學生社區打造成以項目式為主體,以沉浸式為導向,以融合式為舉措,開展勞動教育的前沿陣地。一是項目式開展特色勞動。評選學院特色勞動教育項目20個,形成“平米田園”“無形畫廊”等特色勞動,打造“春歸志”“荷鋤樂園”“錦程園”等社區勞動教育場域。二是沉浸式體驗勞動打卡。承辦“上海市勞動育人宣傳周”系列活動,舉辦高校勞動教育論壇,探討各高校勞動教育開展的特色做法和特色實踐;搭建勞動教育集市,集中展示各學院勞動教育特色成果;開展“勞動達人秀”,設置飛盤挑戰賽等勞動體驗項目;開設花卉種植等體驗活動,增強勞動幸福感、獲得感;開展生態文明游園會,以變廢為寶、科創展示等勞動教育活動提升垃圾分類的主動性;結合傳統文化節日,舉辦手工青團等系列手工活動,讓學生體驗傳統文化魅力。三是融合式培育特色勞動。準確把握勞動教育規律,提升學生創新創作勞動能力。引導學生參與社區創新項目,結合專業知識,自主研發BIACID智能分類垃圾桶、衍生制作葉脈書簽、制作“換擋風扇”等多種物理教具模型、搭建學校PVC建筑模型,在勞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助力學生在創新創造勞動中提升專業成長。
作者:謝青,上海師范大學學生生活園區管理中心主任
來源:學會微信公眾號首發“勞動教育大家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