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莞理工學院全面啟動通識教育改革,堅持以學生核心能力素養提升為導向,構建基于OBE理念能力導向和“五育”并舉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創新開展學生能力增值評價,形成了多元化、體系化、數字化教育評價新模式,高效支撐地方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
強化頂層設計,推動通識教育改革“體系化”
堅持扎根地方、服務社會,在比較中借鑒研究型大學辦學的成功經驗,立足實際推進分類評價,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評價體系。通識教育人才培養一級目標:家國情懷+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實踐智慧;下設以學生核心能力素養為分類邏輯的二級目標:道德影響力、審美鑒賞力、協作領導力、認知理解力、應用行動力、高階創新力、溝通表達力。每個能力再細化5個共計35個三級目標,如道德影響力細化為是非判斷力、思想領悟力、自我約束力、理論思考力、道德執行力。以目標導向、路徑實施、評價閉環的系統式思維,建立健全通識教育教學委員會、通識教育中心、核心課程教研室、學生能力測評團隊的組織架構,遴選7名模塊組長、35個課程單元并遴選單元負責人,統籌學校38個通識教育學分共計150門課程和通識活動,形成了推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分層養成,組織體系、課程體系、活動體系“三位一體”的通識教育體系,做到目標預設、體系預設、評價預設、成果預設四個有效“預設”。
建設核心課程,推動通識課程“金課化”
針對時代新需求,重點建設核心課程,開設人文社科經典導引、自然科學經典導引、批判與創新思維導引、創意寫作、審美實踐導引、人工智能等八大導引課程,由校長馬宏偉領銜,150名博士、高級職稱以上跨學院跨專業教師組成通識教學共同體,3年來共開課3780門次。課程教學目標重在能力、實踐迭代;教學內容為經典閱讀、主題教學;授課方式采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評價方式實行課前測試、課后評估。依托導引課程,開展“求是讀書計劃”,遴選50本各領域經典書目,組織每周一次的讀書沙龍,幫助學生做到“五通”:知識上四通八達、方法上觸類旁通、視野上博古通今、學習上融會貫通、行動上通時達變。
創新評價體系,推動通識教育改革“標準化”
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設計前,就預設了課程教學要從何種進階目標切入,要達到何種進階目標和成果,建立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質量指標體系和質量評估模型。通識教育中心組織設計了增值評估模型,開展批判性思維、審美素養、心理素養、勞動素養、科學素養、創業能力、英語水平7個通識能力測評,開發評價/測量標準、工具,采用課前測、課后測的方式,通過結構化問卷和非結構化問卷、題庫,依托相關通識必修課程,采用課前測—課后測的階段性測評,形成增值情況測評報告。測評報告結果,既反饋給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調整和教學改革,也為學生自我認知、自我提升、就業創業提供有效支撐。
開發測評系統,推動通識教育評價改革“數字化”
圍繞目標—路徑—測評的閉環,建立跨學院的通識能力測評團隊,自主探索開發通識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測量工具及學生相關能力量化考核評價標準,開發測評平臺,打造通識測評系統。目前,團隊自主開發的通識能力測評工具的整體質量良好,具有較高的區分度、信度和效度。通識能力增值測評,對地方高校學生學業評價和學生綜合素養水平測評有著突出的價值和意義。目前完成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評、審美素養測評、大學生心理素養測評、創業能力測評四大項目開發,使用人數共8129人,涉及28個學院、112個專業、341個班級。通過對測評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實證檢驗通識能力測評題庫的信效度,獲得學校通識教育培養成效的實證研究結果。
探索課程+活動雙體系,推動通識教育育人效果“立體化”
學校結合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示范校建設契機,深入開展讀書活動和系列通識教育活動,兩年來共開展通識教育大講堂45講,讀書沙龍90期,“莞工說”新銳語言競技秀三屆,校長晨薦古詩古畫賞析400期次,勞動耕讀月活動20次;在課外學分中專設知行課程和知行活動,面向學生共開設100門知行課程、40批次知行活動,形成每一課程模塊均有活動進行延展、每一次讀書均能學以致用、每一次活動均有課堂鏈接的課程+活動雙體系育人模式。
2021年全面啟動通識教育改革以來,學校建設了一批學科交叉、能力復合的課程。其中,“工程力學”“中國現代史綱要”獲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批判與創新思維導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英語讀寫譯”“公益慈善”等7門課程獲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大力加強通識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師通識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每學期每門課程至少舉行2次集體備課、2次教學能力培訓、2次與名校名師的對接學習活動。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動通識教育相關課程數字化建設,建設30門校外名校名師線上教學+校內名師線下教學相結合的通識混合課程,立項建設20個通識能力測評項目,在校內全面開展的同時,應用于武漢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等不同層次高校。開展“莞工說”新銳語言競技秀、五月詩會、新年音樂會、粵光杯等一批精品活動,全面提升學生“五育”并舉的通識能力。
“面向新興領域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通識教育教材體系建設與研究”項目獲教育部門“十四五”規劃教材研究項目立項。“創新開展學生能力測評 深化通識教育教學改革”入選廣東省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學校入選中國詩歌學會“詩教校園”,獲批加入全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通過通識教育改革,學校教師更好地跨學科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學共同體,引導更多學生增長見識、塑造品格、立德樹人、知行合一、全面發展,不斷提升新時代地方應用型大學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也為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交了地方高校答卷。
(許燕轉 況小雪 吳秋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