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高校第一生命線,大學質量文化是持續提升高校辦學水平的內在動力。如何統籌推進內部質量保障和質量文化建設成為高校的當務之急。廣西科技大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為根本,持續深化教學評價改革,助推大學質量文化建設。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3PG0415)階段性成果。
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內涵要求
良好的大學質量文化有賴于充足的條件保障、完善的質保體系,較為重要的是全校上下對質量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行動自覺。獲得各方的高度認同、理解和支持,打造“生態”性質的質量文化,是高校追求教學質量保障的一大目標。廣西科技大學始終貫徹“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把質量價值觀及質量標準落實到教學各環節,將質量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推進質量管理與質量文化有機交融。
教學評價改革是推進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新一輪審核評估將“質量文化”作為質量保障三大要素之一。現階段,廣西科技大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但質量保障行為多以行政管理方式為主。學校亟待完善大學質量文化引領、各方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營造“自下而上”主動參與的濃厚氛圍,激發全員踐行“質量至上”的內驅力,實現從質量管理到質量自覺的轉變,建設成熟穩定的質量文化。
教學評價是學校常態化質量管理活動。師生作為教學評價的主客體,是大學質量文化的承載者、實踐者、創造者,教學評價改革過程本身就是培育質量意識、不斷強化質量文化的過程。廣西科技大學推進教學評價改革科學、有效實施,從而推進“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五自”質量文化建設落實落細。
教學評價改革賦能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大學質量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借力教學評價改革,以“目標、問題、產出”為導向,凝聚全校之力,構建多元交互式、形成合力的大學質量文化網狀建設結構。
(一)健全組織評價機制,激發主動擔當作為。二級單位在教學評價改革和大學質量文化建設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評價“教師教”“學生學”的基礎上,教學評價應將二級單位納入評價范疇,激發組織能動性。明晰各級組織教學質量保障職責,建立述職和考核制度,以上級評價、部門互評、師生評價等方式,考核教學貢獻度。廣西科技大學定期對二級單位進行教學評價,增強了全校上下服務教學的意識,形成了全方位支持教學工作的良性機制。
(二)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引導潛心教書育人。采取制度引領、分類評價等舉措,以引導教學多投入、能力多提升為指揮棒,弱化教師評價責罰作用,強化改進功能。執行課堂準入、為本科生上課制度,加大教學獎勵力度,建立教師榮譽體系,賦權學院績效二次分配。以職稱評審單列教學為主系列,教學實績優秀的教師可獲得高級職稱,讓專心教學的教師也有出路。
學校學生評教改革與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相結合,構建以學生評教為主線,“校院兩級協同配合”“學工口、教學口多方聯動”“領導、督導、同行、學生等多主體參與”“教學投入、課堂教學、教學實績等多維度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評教時間跨度長和多主體實時查看的功能,系統分析應用多年評教數據,綜合多元主體評價結果,甄別結果可應用性,提升學生的評教信效度。
(三)深化學生評價改革,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理念,一體化推進“五育”融合學生評價改革。
一是激發團學組織、網絡媒體、“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筑牢思政課教學主渠道,大力實施課程思政,圍繞理想信念教育、價值意識發展、健康人格塑造、思想品質提升不斷健全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二是出臺課程綜合評價實施細則,探索多樣化課程評價方法,引導教師綜合運用診斷性、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促進學業評價功能從甄別到改進的轉變。以課程目標為導向,貫徹落實OBE教育理念,拓寬渠道,加強學與教的反饋互動,堅持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激勵和督導學生注重平時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實踐學習。
三是將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和學生評價體系,構建“學—練—賽”“課內外一體化”體育育人模式、“課程教學、文藝實踐、校園文化”美育育人體系及“勞動教育、勞動實踐、勞動認定和勞動評價”勞動教育育人體系。
作為試點高校,學校于2023年4月完成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自評自建和專家入校評估工作。通過教學評價改革,制度健全完善、協同治理提升、政策透明連貫。全校上下重視自我檢查、自我保證,追求持續改進,形成質量自覺意識與行為習慣,“五自”質量文化建設成效凸顯。
(李興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