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圍繞服務自然資源行業和工業高質量發展凸顯人才培養特色。學校以黨建為引領,積極加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以思政課為主導,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構建了“課程、資源、教師、平臺”四個共同體,推進教書和育人的統一,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家國情懷。
完善機制
構建課程共同體
學校成立由黨委書記、校長擔任主任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構建了黨委領導、教務部門統籌、馬克思主義學院協調指導、各學院專業推進落實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出臺本科生、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通過對思政課、專業課、通識課及實踐類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與育人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定位,明確每類課程的功能和邊界,實現“四課協同”,使各類課程都能上出“思政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與知識相關的問題和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培育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和關鍵能力。促進思政課和各類課程聚合,建立起類型豐富、相互支撐的“大思政課”課程體系。
融入教學
構建資源共同體
按照重點建設、突出特色的原則,健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大力推進“一院一策”,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做到“課課有思政”,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教學視頻、電子課件、教學案例等教學資源。評選課程思政優秀教案123個,編撰出版《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集》,強化示范引領效應。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和相關學科領域的科研進展融合,開展知識圖譜梳理,研究制作覆蓋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的相關領域知識圖譜,形成優質共享的教學資源庫,并建立動態補充、更新機制,不斷提高資源質量,助力專業課教師找準思政元素結合點并融入教學。
強化合作
構建教師共同體
大力實施“課程思政結對工程”,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兩名思政課教師結對一個二級教學單位,開展常態化“手拉手”幫扶,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備課,幫助各學科教師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時事政治的學習掌握,探索問題導向的跨學科、多視角協同教學,為學生提供有思政深度的教學解析,進一步提升釋疑解惑的政治性、時代感和實效性。結合學校特色,建設“精神的豐碑”等特色課程、講壇,促進校內教師跨學院合作共進。
以點帶面
構建平臺共同體
學校連續5年舉辦課程思政教師說課比賽,激勵專業課教師投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創新,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等各類成果的表彰獎勵工作中鼓勵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跨學科組隊,并作為典型加以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活動,通過在校內建立“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館”“地質博物館”等,以及校外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鄉村振興建設示范點、實訓基地,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以實現合力,協同育人。在專業實踐課程中,引入桂北地區“湘江戰役”等紅色教育資源,把技能實訓與紅色精神培育等有機融合,解決了實踐教學平臺與地方特色育人資源融合不夠緊密的問題。
通過建設探索及實踐,思政課教師在協同指導中對不同專業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特點掌握得更加全面,思政課的關鍵地位不斷強化。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廣西首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4門思政課入選廣西一流本科課程。全專業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的課程思政體系不斷發揮作用,立項建設253門課程并認定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40門,“基礎地質學”“水污染控制工程”等8門課程獲批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基礎地質學”成功入選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師白令安及其團隊獲評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教師蔣霞教學團隊獲得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英語專業組全國一等獎?!胺治龌瘜W”課程被認定為國家首批線上一流本科課程和廣西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學校的課程特色建設、教師能力素養提升、資源共建共享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進一步提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進一步完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梁英 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