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顯婷,女,漢族,1999年8月出生,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人,中共黨員,電子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18級學生。在校期間,曾獲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巢湖學院校級一等獎學金以及巢湖學院“優秀學生”、“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曾在巢湖學院第三屆大學生專利創新大賽上獲一等獎。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期間與項目成員共同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在2022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考入安徽大學電子信息(智能感知技術及應用方向)專業。

采訪那天,恰好是正午,烈日當空,火傘高張,快要遲到的我拿著兩瓶檸檬水,快步趕向采訪地點。由于先前已經看過學姐的資料,一連串獲得獎學金的經歷讓我眼前不禁浮現出一個戴著眼鏡的高冷學霸形象。雖然學姐確實戴著眼鏡,但是卻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高冷,大大的眼睛和略帶靦腆的笑容讓學姐看起來更像是鄰家的姐姐,既溫柔又親和。隨著交談的深入,第一次見面的距離感逐漸消失,仇顯婷學姐的大學生活一幀又一幀地展現在我眼前。
愛所學:既已擇,盡其力
當初在高考過后填報專業時,仇顯婷和很多即將步入大學的“小萌新”們一樣,對于專業的選擇很是迷茫,只能靠著網絡勉勉強強地了解些基本信息,在這樣有些“稀里糊涂”的狀態下,仇顯婷進入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習。

初入大學校園,仇顯婷有過一次轉專業的機會,面對這樣一個不太熟悉的專業,她卻并沒有選擇換一個更熟悉的而是選擇了繼續學習了解本專業,提及具體原因仇顯婷自己也說不清為什么,或許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學到后期對本專業有一定了解后,仇顯婷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也慶幸當初自己選擇了堅持。“愛好出勤奮”,出于對專業的喜歡和本身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大一開始仇顯婷就常泡在圖書館里,享受著圖書館帶給她的“安全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在大一這一學年,仇顯婷的學業成績班級排名第一,并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這便是對她努力最直接的回報。

在一系列的獎項中,談起“三好學生”的獲得,仇顯婷還是感觸頗深,她邊回憶邊說道:“在步入大學的前十八年里,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普通的學生,對于自己并沒有什么信心,但當我拿到‘三好學生’證書的時候,我突然感覺有了底氣一般,這種肯定真的是我從沒有感受過的。”薄薄的一張證書于仇顯婷而言,意義遠比其本身的重量大得多,獲得信心與底氣的她如柴陵郁禪師的明珠一般“塵盡光生”,雖不能“照破山河萬朵”,卻也能將自己前方的道路照亮明晰。
一開始,仇顯婷與大多數學生一樣,并不了解自己的專業,陌生的事情難免會令人生畏,但既然選擇了堅持就要認真對待,大學四年里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真真切切地做到了愛自己所學,盡自己所能。
學所愛:明目標,設規劃
考研的念頭仇顯婷從大一開始就有,一是想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二是由于自己能從專業學習中找到樂趣,但那時也只是個苗頭,真正確定考研目標的還是在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期間。

大二時,仇顯婷與兩個小伙伴一起和老師申請了電子信息類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主要研究“串并聯VCSELs混沌系統同步質量研究及應用”,后來該項目被評為國家級項目。項目研究過程中,正值學校舉辦第三屆大學生專利創新大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項目小組將項目中的一項專利拿去報名參賽,凝聚大家努力的成果不負眾望地獲得了一等獎。談到自己在項目中的工作時,仇顯婷只是淡淡一提:“其實我當時負責的也就是一些資料查找和數據處理之類的。”項目的研究過程是長戰線的,加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來實驗就很多,所以資料查找與數據處理并不算輕松,但從仇顯婷自己口中說出來的卻像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無疑,創新創業項目的研究以及專利創新比賽的參加對仇顯婷考研目標的確定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在專利創新比賽上,她見到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學習經驗的同時眼界也得以開闊。隨著項目小組的研究不斷推進,仇顯婷逐漸意識到自己是適合做進一步學習研究的,于是,大一就已存在的考研苗頭終于在大三成形了。確定考研后,仇顯婷便開始著手為自己的備考做規劃,在一番查找與精心對比下,她最終確定了自己的目標院校與考研方向,縱觀整個考研時間線后,她根據復習的具體情況又將四個科目的準備時間按月份大致分了個先后。
選擇考研,是仇顯婷將愛自己所學轉向學自己所愛的過程,她知道如何將事物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初入大學選擇專業時懵懂的她是有些被動的,但很快局勢便被她扭轉了,變被動了解為主動學習。既然這次已經明確自己所愛,自然就要主動起來,確定自己想要的考研方向,規劃較為清晰的備考計劃。
執所選:路坎坷,亦篤行
仇顯婷的整個備考階段是從4月份一直持續到12月份研究生考試正式開始前的,她清楚自己的短板,即使喜歡專業課,可是另外的三門考試數學、英語、政治于她而言并不輕松,所以她一直將自己放在準備狀態,不敢松懈。
即使前期已經有了大致的規劃,但真正行動起來的時候,一切都還不確定所帶來的焦慮感一直縈繞在仇顯婷身邊。數學與英語是基礎,更何況英語對仇顯婷來說還是難點,于是從4月份到7月份,她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來學習,可是不及格的數學試卷和正確率極低的英語試卷一遍又一遍地打擊著她,放棄的念頭也產生過,不過很快便被她扼制住了,“既然選擇了就不妨堅持下去,畢竟這才剛剛開始。”她這樣想著。仇顯婷在自己的短板——英語上花了很多時間,按照一般劇情的發展,她應該會在最后取得一個令人驚訝的好成績,可現實就是現實,不會像電視劇一樣,仇顯婷在考完英語后便覺得自己狀態不是很好,失落與焦慮涌上心頭推著她退縮,低迷了一段時間后,仇顯婷很快便將心態調整過來,她說:“當時我想著,反正就算‘二戰’這些考試真題也要再練一遍,干脆就當模擬考試好了,去考場感受一下氛圍,而且假如考成功了呢?”不得不說,仇顯婷每一次選擇堅持的時候她都選對了,無論是在大一時堅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還是這次堅持將四場考試考完。
在仇顯婷將四個考試科目分別過了一遍準備集中復習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原來確定的目標院校臨時將專業課考試由任選兩門中的一門變為兩門都需要考,而增加的那一門恰巧是仇顯婷沒有接觸和準備過的,于是她不得不中途改變目標院校。這個小插曲并沒有影響她整個的備考計劃,她順利地進入到整合復習階段。在該階段要面臨四個科目的復習,為了更適應各科目的考試,仇顯婷有意地將它們的復習時間與它們在正式考試中的時間段大致對應起來進行學習,例如,政治和數學一般考試時間是在上午,那么她就會在上午主要復習政治和數學。對于這樣特殊的安排方式,仇顯婷解釋說:“如果大腦在那個大致的時間段內一直接收那個科目的知識,那么在正式考試的時候,大腦就能迅速進入狀態。”
由于備考,仇顯婷就像是在圖書館扎了根,度過了一年四季,每天早上六點多到達圖書館,九點半準時離開,“簡直跟打卡上下班沒有什么區別”仇顯婷自己調侃道。因為大家都在備考,幾乎每天都去自習室,所以自習室一個桌子上的六個位置也就固定下來了,仇顯婷因此收獲了五個同桌學伴。剛開始,大家都不熟,只是自顧自地學習,后來時間久了,也會聊上幾句,再后來,到了備考后期,大家已經熟得差不多了,為了對抗長期備戰帶來的疲憊,大家互相激勵,要是有相同備考科目的還會互相幫助。就這樣,因為考研,六個本互不相識的人成為了一同學習的伙伴,手拉著手奔向彼岸。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備考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么不如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畢竟這是一條盡頭會開滿鮮花的道路。
在概括自己四年的大學時光時,仇顯婷只用了“單調”一詞,細細品味起來確實很“單調”,因為“堅持”與“努力”便是她整個大學四年真實的寫照。立志欲堅不欲銳,仇顯婷并沒有為自己設立遙不可及的目標,她只是喜歡在做出選擇后堅持自己的決定;成功在久不在速,考研成功上岸是仇顯婷一步步堅持下來的結果,無論是超長時間的備戰,還是出乎意料的挫折,都讓她一步一步地踏過來了。
作者手記:采訪結束與學姐一起回寢室的路上,仇顯婷學姐與我分享了她曾看到過的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她說,人對于知識的學習就像一個圓圈,小學是圓中最基礎的一部分,在逐步經歷了高中、大學后,我們便能漸漸觸到圓的邊緣了,當我們嘗試再更進一步學習的時候,就相對于在推動這個圓的邊緣,讓它有了一個不規則的凸起,而那個凸起便是你學有所成最好的證明。我相信在學姐知識圓圈的邊緣,一定會有這樣一塊凸出,代表著學姐努力過后的收獲。(文/章詩琪 圖/受訪者提供 審/陳小波)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