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男,1999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電子工程學院17電科專業。在校期間擔任班級學習委員曾獲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賽國家銅獎、第五屆“安徽省互聯網+”大賽金獎、第八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水平競賽二等獎、第九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銀獎二等獎;申請獲批發明專利一項、外觀專利一項;多次獲得巢湖學院專業獎學金、巢湖學院校長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榮獲巢湖學院“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在2021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考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專業。

走出慎思樓,谷雨之際的晚風有些著急,拂過發梢帶出腳步匆匆,留下絲絲涼意。漫步在大學校園第一次有種不一樣的體會,或許是畢業學子們匆匆的腳步帶來的吧,又或是與李波學長兩個小時的漫談給了我一些特別的思考吧……
團隊至上,合作共贏
斯斯文文,不茍言笑,鼻梁上架著一副黑色眼鏡,一副標準的理工男模樣,這是李波學長給我的第一印象。交談中我發現李波學長是個含蓄內斂的男生,話不多,但每問必答,而當我問及一個個他所取得的具體成績時,他在正面回應的同時,總是不忘補充幾句自己的不足,理工男的嚴謹可窺一斑。很高興遇見一個真實的李波。
李波大一下學期加入了邢剛老師三維創新協會,當時的他還不認識邢老師,只是聽其他專業課老師在上課時提到過這個協會,于是他便主動上門到實驗室找到了協會的負責老師邢老師,一番毛遂自薦之后,李波順利地成為協會的一員,從此實驗室便成了他的另一個“宿舍”——幾年間毫不夸張地說,他待在實驗室的時間比宿舍并不少!由于實驗室(三維創新協會)研究方向和自己專業課并不對口,他需要額外擠出時間來惡補相關理論知識。實驗室冰涼空曠,理論學習枯燥乏味,有些同學加入幾個月就托故離開,但李波每天都去,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當我問道:“節假日、周末呢,也不休息嗎?”他笑著說道:“一般天天都去,只有個別幾天可能會懈怠一下。”李波坦言,他的考研并不是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模式,大學前三年他沒怎么泡過圖書館,除了上課就基本待在實驗室,幾乎每天都是這個模式。
實驗室不是每天都有老師,需要你自己耐著性子每天去學習一點東西。老師在的時候對自己理解、提升幫助大些,多數時候更需要自己先去琢磨。“周六一般情況老師都在,可以現場指點一下,所以每個周末我都會堅持去,抓住機會,多問一些。”問到沒有老師怎么學的時候,李波回答地很耿直,一臉認真:“有時也不知道學什么,就瞎學,總比待在寢室好吧,即使今天沒學到什么,也會心安一些。”
實驗室中度過的三年時間,讓李波從骨子里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與他的交談中,“團隊”一詞頻頻出現在他的口中。局外人或許很難理解,但對于走過四年大學生活,獲得過多個國獎、省獎的李波來說,團隊的力量確實是巨大的。李波發自肺腑的一句話是“要知道,沒有團隊就沒有今天的成績,永遠不要把自己擺在團隊之上”。三年多來,從跟著學長學姐做,到自己成為項目負責人,在這一次次的成長蛻變中,他感悟到“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于團隊之上,不要因為這個點子是我出的,這個策劃書是我寫的,我在項目中肩負的責任更重一些,就覺得自己功德無量,在獲得方面理所當然多占一些,這點我很反對。”說這話的時候,李波眉頭微擰,凝神專注。在李波看來,大家同屬團隊的一份子,都齊心想把項目做好,沒有重要和次要的區別,大家得到應該都一樣。這算是實驗室饋贈給李波的“團隊哲學”吧。受訪時,李波表示,團隊中當然會存在異議,這就需要所有成員以集體利益為重,也要巧妙的處理好與隊友的關系。如今多元化合作時代,人際交往相當重要,需要智慧去權衡。我以為,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提高素養拓展本領的天地,也是在交往中學會合作、選擇的園地。李波也表明,這一方面自己還要跟進和學習。
但凡取得驕人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一位“貴人”。李波非常感謝邢剛老師,正是這位老師讓他有機會走進實驗室,從最初的學習到組隊再到項目負責人,從實驗室走向競賽舞臺,這一切都與老師的指點與支持分不開。“要是沒有老師自己不會接觸到這些,也不會后來這么多獎項。”此外 ,他很慶幸自己與上進好學的室友分到一起。“有喜歡物理的,天天在寢室看物理書籍,還有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平時會一起聊到專業就業一些情況……大一就是聽室友講關于考研的相關內容,后來自己找來些相關資訊,為自己后來報考方向一開始就有一定的認識……”。一群益友在一塊互相努力,看到別人努力的身影,自己也要更上進才行。考研那段時間雖然沒有研友,但室友一塊交流學習、約飯,以此消除長時間獨處的寂寞和孤單,也給他不少鼓舞和動力,這一點,他很感謝室友的相伴。
一席話中,最使我觸動的一句話是:“我的選擇不一樣!”選擇一些東西的同時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于李波而言,實驗室是他自己的選擇,與冷冰冰的實驗室為伴,不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厭煩不厭煩。既然選擇了就不后悔,就要堅持下去,坐得住冷板凳,對研究性、理論性、實驗性的學科要真實地鉆進去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別人看來,李波是個與熱鬧絕緣的“獨行俠”,但在李波自己看來是這何嘗不是一種獨特的快樂呢:攻克難關后的攥拳揮舞,破解難題后的激動莫名,甚至于遇到難題時的眉頭緊鎖都是他刻骨銘心的獨特回憶,“痛,并快樂著”這份獨有的感受唯有過來者方可體會。
選擇爭取,主動為之
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豐富了李波的大學生活,七彩課堂的支教中,他是老師;學術比賽中,他是隊長。他盡力登上一個個不同的平臺,主動爭取那些不一樣的體驗。學委的職務讓他時刻牢記要努力提高專業課成績,做好學習標兵;七彩支教與孩子的接觸中,他會提醒自己永葆初心,做好教書育人的榜樣;學術競賽團隊組長的身份,又培養了他凡事顧全大局,注重集體利益。無論是學院還是校級活動,他都活躍在其間,樂此不疲。他表示,不管什么活動、競賽,自己都要努力爭取。我注意到,短短的談話中,李波一開始就強調“主動”這個詞。回顧自己的四年學涯,正是一次次主動——競選學委、主動聯系老師加入實驗室、支教、三下鄉……都是爭取來的,畢竟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李波很清楚。有機會不要害怕能力不夠,不要膽怯退縮,大學是個試錯成本很低的地方,勇敢犯錯也是一種勇氣。李波回憶自己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的經歷:作為代表上臺進行五分鐘的路演,開始也覺得很緊張,后來慢慢會好些。事實表明,第二次參賽比第一次要好,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一些。在這個過程少不了的是歷練,我認為,大學總有一些時刻要硬著頭皮上,不然大學也不完美。筆者再說,主動很重要!
現實面前,我問到,普通二本院校的出身會不會給你限制?很多同學妄自菲薄覺得自己不行,能力面前,自信力先喪失了。會不會有感覺想向上,但周遭的環境處于雨中逆向而行,阻力不只是雨,還有擁擠的人、傘。他稍作思考凝神地說,周遭的環境、學風很重要,雖然我們學校層次較之雙一流、211,有一些差距,學校能給我們提供的平臺會低一點平臺,但各種學習交流的機會,我們要學會“爭取”,爭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平臺與機會。他說,如今被廈大錄取,再回首時,更多是感激,感謝巢院對自己的培養,讓自己有機會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越走越寬。
是的,目標不一樣,選擇也就不一樣!于李波而言,確定了廈門大學作為自己的考研目標,那就要意味著要舍棄自己娛樂和休息的時間,選擇更多地待在實驗室度過,選擇坐冷板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無論最終的我們能否如愿收獲鮮花與掌聲,首先要學會舍棄,有舍才會有得,才能守得云開見日出。
“走著走著,就有了答案”
進入大學,一些同學就像脫了韁繩的野馬,失去了前進的方向。李波雖然目標明確,但奮斗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陷入短暫的迷茫。加入實驗室,一開始并沒有想象的順利,一年多過去了,他沒有取得任何成績,當看到其他同學獲得各類賽事獎項和獎學金,自己卻一無所有,他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在留下還是離開(實驗室)這個問題上糾結了許久。最后,李波說服了自己——留下!他說,自己已經待了一年多了,現在要走,就意味著一年多的努力付之東流,退一步說,就算最后沒有取得任何成就,不能將實驗室作為夢想啟航的地方,他也想將實驗室生活為自己的本科學業生活畫上個圓滿的句號。
功到自然成!在這之后不久,項目接踵而來。李波有機會捧回了一個又一個獎杯。倘若沒有那份執拗就此退出,現在恐怕留下的只有無盡的遺憾和悔恨了。生命里的很多時刻,往往一時間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這個時候更需要往前走一步、再多走一步,相信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獲。生活就是這樣,不是事先知曉了答案我們才去走,而是走著走著就有了答案。

備戰考研的路上,他給自己有個暗示——“堅持下去,如果沒有考上就二戰”。這不是一種松懈,不是一種自滅威風,而是以一種放松的心態讓自己輕裝上陣。李波到八月份才確定自己最后的考研學校,之前一直在幾個學校中來回搖擺。所以他特別建議有考研意向的學弟學妹注意:一定要夯實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盡可能的在自己專業領域多獲得一些獎項,這樣對自己比較有利。
“既要融進去,也要走出來”
身為班級學委,要協助老師處理一些包括考勤在內的重復性的工作,李波沒有因為工作繁瑣就產生懈怠,而是兢兢業業做好任課老師的助手、輔導員的幫手。他把學委這個職務作為自己前進的無形的加速器,激勵自己不斷向前。“學委嘛,自己就要坐在前面,保證自己專業課知識通關,這也讓我在學習上不能馬虎,同時我的圈子會更廣一些,不僅僅和幾個室友熟悉。”除此之外,李波還有個獨特好習慣:每天瀏覽學校官網。被廈大錄取后自己也會看看廈大官網,延續這個好習慣。瀏覽學校新聞一方面讓自己留心學校動態,關心學校發展,也能較早的獲取一些競賽消息,而不再等著輔導員發到群里,提前了解到位。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大學時代既要融進去也要走出來,融入其間,參與活動,學習知識,也要走出來看看自己走到哪里,要走向哪里。走出來更重要,需要一個人甘愿寂寞,一個人學會思考,一個人學會看路,走出來為了迎接未來。
又是盛夏畢業季,校園里畢業班學生腳步匆匆,而此刻的李波我想內心是平靜而舒心的,四年的大學生活很精彩,不枉我青春一場!愿你我也有這樣的精彩!
采訪手記:當選擇不一樣時,我們聚焦的點線會更加清晰,我們看向未來的目光更加清澈而堅定。不管現在的你我身處何方,主動為之,努力爭取,選擇成為不一樣的自己,明天的你我定會綻放別樣的風采!(文/楊青 圖/受訪者提供 審/陳小波)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