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在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大背景下,教師運用新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顯得尤為重要。請問教師工作司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任友群: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尤其重視在教育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教師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教育教學能力。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今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教師節重要寄語,首次提出希望廣大教師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廣大教師運用新技術手段是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的應有之義,必要之技。
2018年4月,教育部啟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由1.0向2.0跨越,人的因素是關鍵。為此,行動計劃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特別強調推動教師適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挑戰,提升教育教學能力。8月,教育部決定在寧夏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助推教師管理優化、助推教師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新路徑。2020年11月20日,教育部將在寧夏召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暨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現場推進會議,總結經驗,提煉模式,為全國層面推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提供政策保障和實踐經驗,為開辟新時代教師隊伍改革新路徑提供新動力。
中國教育報: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請問您如何看待教師隊伍建設和信息化的關系?
任友群:教育與信息技術、信息化之間是一種“雙向依附”關系。一方面教育需要信息技術的深入介入實現效能的躍升,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需要“教育”出更多、更好的能適應甚至引領信息化時代的人才,實現“雙向依附”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教師。教師隊伍的信息化主要指教師具備應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新教育教學思想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水平,促進信息化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素質。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沒有教師隊伍的信息化,就沒法建成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以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新技術同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動力,廣大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擁抱新技術、駕馭新技術,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教育報: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將產生哪些變化?
任友群:信息化對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必然產生深刻影響,而人工智能+5G對教育可能帶來顛覆性變革。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將產生以下三方面變化。一是加速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運用信息化手段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實現科學、專業、客觀的教育評價。比如在改革教師評價方面,堅持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以信息化助力建立幼教、中小學、高教、職教等各級各類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積極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二是促進教師隊伍治理方式方法的變革。以信息化促進教師隊伍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利用教育信息化破解教師編制不足、教師結構性缺員、教師能力素質不高等問題。通過構建同步智能課堂,讓貧困地區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規定課程。通過加強網絡智能研修,推動教師培訓模式變革,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形成現代化的教師治理體系,推進治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三是提升每一位教師立德樹人的能力。在信息化的支撐下,讓有限師資從事更多教書育人工作,更好服務于立德樹人的目標。伴隨著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廣大教師應該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升教書育人能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中國教育報:結合當前統籌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大背景,信息化在助力教育脫貧攻堅、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
任友群:教育部開展“互聯網+教育”示范省(區)建設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都蘊含著助力教育精準扶貧、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一是多樣化滿足貧困地區和鄉村學校開課需求。通過實現教學工具、設施,教育裝備、資源的信息化,大力構建同步智能課堂,通過專門開課、同步上課、錄播課堂等方式,讓貧困地區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二是多維度提升貧困地區和鄉村教師教學能力。利用智能研修平臺,圍繞新時代教育發展需求,實現教育發達地區骨干教師引領貧困地區教師協同研修。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幫助貧困地區教師跨越“數字鴻溝”,分享智能教育成果。三是多層次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通過優質學校開設網絡課堂、網絡學校等形式,組織教師共享配套學習資料、在線答疑輔導,全方位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工作,滿足學生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4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黃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